网站群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机构编制工作信息

机构编制工作信息2017年第12期

http://www.alanmask.com 点击次数:?  2018-02-26 

本 期 目 录

本期要闻

● 省政府部门自行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

各地动态

● 张家口市全力打好行政效能提升“组合拳”

● 唐山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综述

● 沧州市行政审批局组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 邢台市编委办持续升级放大行政审批局改革成果

● 邯郸市丛台区“中介超市”助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晋州市编委办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市场新活力

● 卢龙县全力打造高效能行政审批服务平台

● 涉县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理论研讨

● 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要有新作为

本期要闻

省政府部门自行取消

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切实提高政府制度供给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和发展环境,省政府决定,取消下放70项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其中取消18项,下放52项(直接下放29项,委托下放21项,授权2项)。同时强调:

    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做好衔接落实工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河北省行政许可目录管理办法》和《河北省行政许可委托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取消下放的衔接落实工作,确保依法行政,认真履职。对于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要立即停止审批,制定细化措施,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对于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要承接到位,做好工作衔接,搞好业务培训,防止出现审批脱节、缺位。省级下放事项是否由行政审批局承接,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研究论证后确定。

清理规范性文件,全面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取消和下放事项涉及到省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有关部门要按程序及时组织修改或废止,使部门审批权责与省政府决定保持一致。对于保留实施的事项,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切实增强市场主体满意度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明确完成时限,加强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要在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通知印发后30日内完成衔接落实工作相应调整本级本部门行政许可目录等相关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不认真执行省政府有关规定,衔接落实不到位、不及时,应取消未取消、下放项目继续保留实施或变相上收审批权、应接收项目未接收以及滥用审批权等损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对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各地动态

张家口市全力打好行政效能提升“组合拳”

张家口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全力打好行政效能提升“组合拳”,真正把权力的“量”降下来,把服务的“质”提上去,不断推动市级机关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一、精准施策优配置,让人员编制“瘦下来”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原则,在整体做减法的前提下,做到有压有保、有减有增,全面优化整合机关内设机构编制。

一是精准摸底,夯实工作基础。本着早准备、早谋划的思路,提前对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机构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充分掌握第一手改革资料。2017年4月初,通过查阅相关文书档案及电子政务平台数据核对,结合走访调研情况,掌握了64个参改部门的机构编制历史沿革和目前现状,并对涉改部门的现有内设机构运行和人员编制设置情况进行彻底清查,为改革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和参考

二是精心谋划,周密安排部署。全省“双简”工作动员会召开后,市编办迅速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常委会分别进行汇报,及时成立“双简”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5月25日,召开了全市市级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对“双简”工作进行精心安排部署,并印发了《市级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编制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等系列文件,确定了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双简”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是精兵简政,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突出主业、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综合设置”的原则,结合纪检和审批局改革抽编情况,科学确定精简比例,做到了该精简的精简、该整合的整合、该优化的优化、该加强的加强。共精简内设机构154个,编制355名,整体精简比例达到23.7%,17.42%,超额完成省要求编制精简15%、内设机构精简20%的工作任务。同时,按照领导小组分工,本着“注重实绩、人岗相适、增强功能、交流轮岗”的原则,有序推进参改部门的科级干部调整工作。

二、再造流程减环节,让服务效能“提上来”

按照“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网络信息为支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组建了流程再造工作审核专班,重点围绕流程是否全面、程序是否合法、环节是否科学、服务是否高效等方面,对72个市直部门报送的所有流程图进行逐一审核,反复沟通,优化再造。最终确定了1258个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其中行政许可事项流程图168个、其他权力事项流程图490个、公共服务事项流程图189个、内部运转流程图411个。

一是审批更加高效。市行政审批局将事项签批终结率占比从541逐步优化为433,即:由主管副局长签批的51%、科长签批的39%、科员签批的10%,优化为主管副局长签批的38%,科长签批的35%,科员直接办理的27%,审批环节由326个减少到307个,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是服务更加便捷。比如:市中院围绕立案登记、远程视频接访、阳光司法、诉讼指导等便民服务事项,打破常规、积极创新,对于网上预约和当场起诉的,符合立案条件,当天立案,比原有立案流程压缩了7个工作日。

三是工作更加科学。比如:市委办公厅在文稿起草流程图中增加了定期研究重要主题和文稿“回头看”两个环节,强化了集体信息搜集研判和对基层真实情况的了解,并定期开展评价研讨,有效提高了文稿质量。

三、厘清职责明边界,让机构运转“顺起来”

坚持法定原则,突出主责主业,多次召开推进会、现场会,对参改单位理顺职责进行督促和指导。

一是理顺职责,避免“推诿缺位”。各参改部门不仅局限于涉及撤并科室的职责调整,而是将所有科室的职责统筹考虑,对职责分配进行重新“洗牌”,对职责交叉、界定不清的进行重新界定和明确。例如成立市行政审批局后,撤销了原部门的综合审批科,明确行政审批职责划转至审批局,监管职责仍保留在原部门,并与行政审批局做好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工作。

二是厘清边界,避免“交叉越位”。通过部门职责调整,对内设机构设置不规范问题进行了修定,如在调整内设机构批复时,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牌子挂在市委宣传部,但通过审核内设机构职责,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扫黄打非”职责应由文广新局承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对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新局的职责进行了修定。

三是规范机构,避免“混乱错位”。以“双简”改革为契机,对存在的政事不分、机构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进行纠正,同时,联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和市非公经济工委,规范了市直机关党组织、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机构设置及相应职责。

张家口市编委办供稿)

唐山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综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唐山市编委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迁西、玉田县一道,紧密结合镇情实际,改体制、建机制,除障碍、解难题,不断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激发释放了试点镇发展活力,极大地促进了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迁西县三屯营镇

一、内生动力更强劲一是狠抓机构改革,岗尽其责紧密结合该镇的镇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在机构限额内设立了安全生产办公室城镇环卫绿化管理站和城管监察中队新增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执法权限全镇81家企业、矿点安全生产平稳有序,镇容镇貌干净整洁。二是狠抓财政改革,财尽其用以事财匹配为原则,将镇政府管理权限范围内事权所对应的支出责任全部划归镇政府。特别是三屯营镇被确定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中央拨付专项资金5000万元,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专项资金使用和审批更加规范、快捷。三是狠抓金融改革,资尽其利探索“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保证基金机制,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与农村信用社、中国人保建立合作关系,为辖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已为企业办理或正在办理贷款手续近500万元

二、城镇建设更靓丽一是下放规划管理权限,效率高迁西县政府将24项城市规划管理审批权限下放给镇,增加了镇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仅用9个月,三屯营镇总体规划修编、新区城市设计方案、玄武山开发项目规划、38个行政村的村庄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多规合一”全覆盖体系。二是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得好投资6000万元新建寄宿制小学投资500万元建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38个投资1亿元修建迎宾大道等道路投资6800万元建成城区饮水工程、污水处理厂投资6000万元完成城区废气余热集中供暖项目。三是提升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住得美投资500万元,新建垃圾填埋场1处,添置垃圾车4辆,垃圾桶230个,配备保洁员200人,实行户清、村集、镇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城区环境整洁优美。此外,与县天水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采用PPP模式筹建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

三、人民群众更满意一是建平台,审批集中化为做好下放到该镇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建了便民服务大厅,进驻民政、计生等5个科室,实现 “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二是优流程,审批快捷化公布承办科室、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让群众办事有“指南”。同时,全面落实服务引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群众满意率达100%。三是强素质,审批专业化先后组织召开下放审批事项业务单位参加的材料审核等工作推进会3次,指导培训业务人员128人次。同时,对下放的审批事项,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四、产业优势更明显一是做强园区以创建千亿产值园区为目标,以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为路径,举全镇之力支持全国500强企业津西钢铁,加快发展津西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发展津西产业链延伸项目。同时主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联绿科技等7个投资千万以上项目。二是做美景区。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打造“两山一岸”旅游名片,提升三屯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支持景忠山景区创“5A”,加快玄武山景区开发,大力发展大黑汀西岸休闲游。目前,各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三是做优矿区进一步整合资源,降本增效,鼓励和支持矿选企业转型。目前,各大矿区在整合矿产资源的同时,积极转型规模农业、旅游等产业,新发展龙盛山羊、跃华养牛等投资3000万元以上转型项目10个。

玉田县鸦鸿桥镇

一、优化机构编制管理为加强对鸦鸿桥市场的管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鸦鸿桥镇党委、政府分别挂鸦鸿桥市场党工委、管委会牌子,实行镇与市场合一的管理体制。结合鸦鸿桥的镇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在机构限额内设立了鸦鸿桥市场管委会办公室鸦鸿桥城镇综合管理执法队,按照县直有关部门的授权和下放的权限行使城市和市场监管相关职责,确保了市场管理规范、繁华有序。

二、扩大社会管理权限镇政府承接了县执法局和县住建局共25项委托权限。组建了城镇综合管理执法中队,赋予了一定的城镇管理和市场管理职能权力。依对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境内交通道路管线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在探索环卫体制改革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引进专业清洁公司在镇区及重点村庄建设高标准垃圾箱、活动式中转站将垃圾由过去掩埋变为外运至垃圾焚烧厂,实现“社会化、机械化、集中化、无害化”环卫体制,美化了镇域环境。

三、创新财政管理改革财政支出上,鸦鸿桥镇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鸦鸿桥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范围内事权所对应的支出责任,全部划归镇政府。财政收入上,改革前实行“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按比例返还”。改革后,县政府与鸦鸿桥镇财政收入分配实行分税制体制,极大增加了镇可用财力。2016年全镇实际可用财力1200余万元。投资800万元重修了镇区内的两条主要街道投入300万元新修了园区路还乡河路投入150万元用于农村的美丽乡村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

唐山市编委办供稿)

沧州市行政审批局组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沧州市编委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市县两级全面建立行政审批局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沧州“六最”政策洼地目标,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不断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以“三到位”推进组建全覆盖,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一)机构设置到位。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局建设,主要领导多次调度并提出工作要求。沧州市编委办多地进行学习考察,反复与市直部门沟通,制定出台《关于组建市县行政审批局工作的推进方案》,明确具体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沧州市本级、16个县(市、区)和临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3个开发区全部在机构限额内设立行政审批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或内设机构,各地行政审批局同时集中揭牌并试运行,负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

(二)划转事项到位。按照“应转必转”的要求,坚持“成熟一项、移交一项”的原则,归并和整合市、县政府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将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办理的,属于行政许可事项及前置手续或环节的有关事项,集中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办理。对暂不划转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初审转报事项,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逐步把事项、审批科室及人员集中到政务大厅,实行派驻办理、现场审批。市县行政审批局对划转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化管理,实时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三)工作衔接到位。事项交接完成后,原审批部门审批用章由市县政府统一废止并封存,划转事项涉及的相关文件、制式证明、证书等资料统一移交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用于已交接事项权限范围内的接件受理、审查、审批等环节。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均按相关文件要求,完善行政审批局“三定”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基本实现划转人员“人事关系要到位、工作安排要到位、业务交接要到位”。同时出台《关于规范和完善行政审批局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编制《重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总表》,建立工作进展“双周报”制度,持续督导行政审批局改革落实到位。

二、以“三规范”推进流程再造,实现权力“瘦身”、放管结合

(一)规范审监职责。沧州市编委办结合市内设机构改革工作,按照审批与监管既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则,合理设置原审批部门内设机构,科学界定行政审批局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凡是行政审批事项没有完全划入行政审批局单位,都单独设置行政审批科,同时对需要加强的职能,特别是事中事后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具体科室,使内设机构职能得到理顺。事项划转后,明确行政审批局负责事项的依法受理、审核审查、决定送达,并对行政审批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审批过程中出现的举报、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由行政审批局承担。事项划出单位主要负责行政许可后的监管工作,并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二)规范流程再造。推进行政审批局按照企业办事事项和办事流程改革运行机制,实行一个窗口流转、车间式流水线审批的管理方式,对简单事项实行立等审批,对联办事项实行一口办理,对关联审批实行一章多效,对网上审批实行一次领证,对踏勘验收实行统一勘验,通过一个窗口流转闭环式审批服务,实现“一窗收件、联合审批、信息共享、一次发证”的审批模式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机制。同时,健全完善服务指南,逐项规范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材料等37项要素,形成了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清单。通过流程再造,审批总时限、总环节分别消减55.3%和33.2%,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三)规范清单管理。沧州作为河北省行政审批局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结合上级政策法规,创新建立清单管理制度,通过清单明权责,实现工作高效运转。编制11张综合清单,涵盖本级行政权力、行政许可目录、行政执法事项、政务服务事项等各类事项共计12063项。打造3张沧州特色清单:第一张是为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部门落实好监管职责,编制公开了40个市直部门的专项监管责任事项233项;第二张是为推进全市“四级网上审批与服务”平台建设,编制公开了市、县、乡、村四级网上服务平台办理事项目录784项;第三张是为推进群众办理公共服务的便捷化,编制公开了公共服务事项261项。

三、以“三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再优化

(一)简证便民再创新。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沧州市本地实际,出台《沧州市企业设立“八证合一、一证一码”工作流程》,实现“八证合一”按照“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套材料、核发一照、加载一号”的模式,充分发展行政审批局“一个部门管理、一个窗口办事、一个公章审批”的综合优势,实现相关部门登记审批业务协同办理。目前,首张“八证合一”营业执照已经正式发放,构建了更加便捷、更为高效的商事登记体系,实现了企业办理证照“一趟清”。在此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二十证合一”的登记制度改革。

(二)审批方式创新。推行扁平化审批夯实科级审批基础:涉及重大公共安全、重大行政决策、第三方重大利益等审批事项由局领导或集体研究审批完成,此类事项由214项压缩到77项;对涉及企业注册、变更登记以及工商注册后的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等一般性的审批事项由科长审批完成,此类事项由26项增加到143项。强化联合审批出台《沧州市项目联合审批管理办法》,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两个平台,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分别压缩52%、55%、54%。推进多元化审批针对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实行业主单位打捆申请、审批局打捆审批如承担全市气(电)代煤工程项目的某公司,第一次打捆申请2个项目,第二次打捆申请15个项目,共用时13个工作日,比之前减少了332个工作日。

(三)政务服务创新。结合沧州市“四级服务”工作经验,制定《沧州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推进行政审批局及各单位入驻事项分期分批入网入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线上审批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将受理、审核、审批三个基本环节信息按照流程进行编程,通过嵌入电子表单、电子签章、电子监察等八个功能模块,使每步运行产生的信息相互流转并贯穿整个事项,实现了网上办事“全程信息化管理”。将全市24个部门的217项事项纳入零跑动改革范围,其中企业注册基本实现全程信息化,“工业产品许可证核发”等5个事项已实现零跑动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部审批程序。截至目前,沧州市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网上审批与服务全覆盖,群众90%以上的事项办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打造了“办事方式最便捷”政策洼地。

沧州市编委办供稿)

邢台市编委办

持续升级放大行政审批局改革成果

2014年11月,自威县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以来,邢台市编委办从培育、打造威县“改革名片”入手,在路径上坚持抓点、扩面、升级“三步走”,即将威县“一章审批”的做法推广到不同层级。2016年9月实现了县级行政审批局全覆盖,2017年4月邢台市行政审批局正式组建。在内涵上突出划转、衔接、集中、融合“四曲”,即着力破解行政审批划转、审批监管衔接、政务服务集中、互联网融合等难题。

一、理思路,寻改革路径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是降低制度成本、放大政策红利的重要抓手,更是邢台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口

(一)明确改革出发点。将破解审批难、审批慢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解决政务服务中心模式下难以有效解决的前店后厂”“体外循环问题。同时以此切入,配套实施清权、简政、强管、优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引领、润滑和催化整个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二)找准改革着力点。体制性分离许可权,统一交由审批局行使为核心,将量大面广、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通过划转、入驻等方式进行集中,对外推行一章制审批、一门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内持续减要件、并环节、优流程,着力提升办事效率,变物理集中化学融合

(三)聚焦改革落脚点。不单纯以划转多少事项、调整多少编制论英雄。坚持从实际问题和群众需求入手,把改革是否协同、措施是否有力、机制是否健全作为衡量改革的技术指标;把群众办事是否方便、项目落地是否加快、批后监管是否同步,作为检验改革的最终标准,确保改革初心不变、方向不偏。

二、凝共识,推改革经验

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是简单的审批位移,而是彻头彻尾的权力再分配、利益再调整。威县行政审批局的组建,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试点之机,得益于省市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威县党委、政府的力同心。为确保改革之花开满邢襄大地,邢台市编委办从统一思想、规划路径、破解难题入手,为改革保驾护航。

(一)凝聚改革共识。行政审批局改革定位于一把手工程,市领导亲自谋划、靠前指挥,定期召开座谈会、推进会,为改革定调子、划底线。编制、法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统一步调、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各自发挥职能优势,着重研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强化制度保障。注重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呼应,在不断总结威县做法、吸纳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印发推广威县试点经验”“推进许可权相对集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支持和完善县级审批局改革6个市委市政府文件,统一改革路径、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同时,加强对县级行政审批局改革的具体指导,建立帮扶机制,定期召集市级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县级改革运行中的的问题。

(三)破解共性问题。积极争取中央、省编办的支持,通过争列全国试点,解决改革合法性问题;按照撤一建一的方式,将环保垂直管理后空余的机构限额用于审批局,解决机构合法性问题;合理界定审批与监管的边界,审批局可依法撤销行政许可,暂扣、吊销证照等处罚工作由其他部门负责;县级存在的印章效力认可、制式证本领取、网络平台授权等问题,由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审批局解决,特殊情况下,市政府予以协调解决。

三、抓升级,扩改革深度

抓点、扩面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思路拓展、方法完善的过程。县级的探索不仅为市级组建行政审批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财富,更坚定市级持续改革的决心。今年4月,邢台正式组建市行政审批局,331项事项实施划转,51枚印章变一枚,进一步升级、放大一章审批改革效应。

(一)行政审批链条式划转。为夯实体制框架、筑牢体制基础,同时避免因事项划转不完整使审批局成为打印机,邢台市将市级审批前的备案、上级审批前的初审、相关收费项目等连同行政许可,合计331项一并划转至市审批局,其中,划转许可170项,占许可总数的71%;对于暂未调整的公安、国土、规划、环保和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的事项,也实行了入驻式集中管理。市审批局成立后,各县(市、区)参照市级做法对划转事项、制度机制等进行了规范完善。

(二)审批监管无缝式衔接。为确保审批与监管有序衔接,一是实行点对点信息交换。由审批局与原审批部门通过纸质、邮件和网络平台,实行信息实时交换;二是坚持面对面研究会商。对于一些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社会影响面广的事项,由审批局与原审批部门共同研究,确保依法、规范实施审批;三是实施全过程协同监管。对一些与监管直接相关的事项,由审批局协商相关职能部门派出专门人员参与审核审查全过程,便于工作衔接。

(三)审批服务互补式融合。针对行政审批局在服务覆盖面上的先天不足,通过单位或企业在行政审批局派驻人员、设置办事点,或是对接政务平台、设置移动终端等方式,探索将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五险一金、公积金以及水、电、气、金融、信贷、相关中介服务实施有效集中。目前,威县、南和县等基础条件较好、大厅面积较大的县(市)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级也将在新的政务服务大厅建成后,进一步扩宽服务领域、延长服务链条,让群众享受到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四、显成效,振改革决心

行政审批局改革不仅改出了动力、释放了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重塑,更为深层次实施放管服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更多空间。

(一)提升了审批效能。较之政务服务中心模式下,审批要件平均减少20%以上,审批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例如,市级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领方面,比省规定的时限分别缩短了44个、14个、4个工作日,比成立审批局之前的时限分别缩短了25个、10个、1个工作日;威县的效果更加明显,整体提速达80%以上。审批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营商环境的优化,正如光明集团负责人说的那样,没有临西态度,就没有光明速度;因为有了临西态度,光明变得更光明!

(二)倒逼了监管转型。改革后,原审批部门不再负责审批,人员和精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事中事后监管。以市本级为例,目前76人承担了改革前200人的工作,空100多人绝大多数被充实到了执法队伍中。同时,审批的集中也有利于推进执法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减少了人情审批、关系办证等问题的发生。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工作推介会,邢台市进行了审批执法程序讲解演示。

(三)带动了全面改革。伴随着审批的集中,大量重复的要件、环节被精简归并,原本的多证合一、并串联审批也由部门间协调变为部门内解决,降低了协调成本和工作成本。同时,有力推动了中介清理、综合执法、清单制度等工作,加快了互联网+”的进程,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邢台市编委办供稿)

邯郸市丛台区“中介超市”

助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进一步加大邯郸市丛台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力度,持续深化丛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改进中介服务工作,提高中介服务效能,促进中介市场健康发展,为行政审批创造科学人性化的政务环境,丛台区在行政审批局设立了“中介超市”。

丛台区“中介超市”按照“坚持依法行政、市场主导、公平开放、竞争有序、诚实守信、强化监管、规范高效”的原则,实行网上入住和实体入住相结合,实现了中介服务垄断转变为竞争、分散转变为统一、封闭转变为公开、指定转变为竞价的“四个转变”,达到了“降费、提速、增效”的目的。

一、注重夯实基础,制定公布中介服务清单。区编办大力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于2017年6月制定并公布《丛台区中介服务清单》,为设立“中介超市”、治理“红顶中介”、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打破中介乱象,废除区域垄断。区“中介超市”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面向全国征集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进驻。对依法登记设立,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委托单位提供有偿中介服务并且没有任何不良信用记录的中介机构都一视同仁,允许在本区开展相关业务。清理取消各种行业性、区域性的中介市场保护政策,废止不合理的准入门槛。目前为止,网上入驻丛台区“中介超市”的中介机构84家,实体入驻15家。
  三、构建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中介服务”。开发运营“邯郸市丛台区中介超市”网,为项目业主、中介机构、委托单位搭建统一的政策宣传、信息查询、咨询沟通、网上办理、服务评议的网上综合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中介机构入驻“中介超市”通过网上申报和网上确认;项目业主从网上查找所需中介机构并与其进行业务对接,实现网上办理;中介机构全部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结;使用社会资金的企业或社会团体按照自愿原则,也可以委托区“中介超市”提供公开选取中介机构服务。
  四、规范入驻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对进入超市的中介机构一律实行“统一服务承诺、统一规范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质量”,中介机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平均办结时间大大缩短,整体效率得到提高。从具体实践看,“中介超市”建立后,中介服务事项平均办结时间比入驻前缩短了30%以上。

五、坚持以点带面,倒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介服务在整个审批链条时间分布上占据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审批效率。丛台区借助“中介超市”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审批方式,开展了相关项目高效审批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等工作。如环评、能评、科研、项目核准等环节可以实现同步并联进行,倒逼加速审批进度。
  六、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推广模式。为确保“中介超市”运行取得实效,建立健全“中介机构”考评机制,科学设置各类中介机构考核指标,区“中介超市”监督管理办公室不定期对中介机构的经营业务、资质、收费等情况开展督查,并借助市级信用平台,建立中介机构红黑榜,推动建立“中介超市”管理长效机制。随着电子政务广泛应用以及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行政审批”、“互联网+中介服务”的技术条件日趋成熟,为丛台区“中介超市”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介超市”的成立使丛台区中介机构从分散式管理转变为“超市化”集中服务,彻底改变了此前没有服务承诺时间、收费标准不统一、办理进度缓慢的局面,有效破解了审批乱象,为丛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形成了中介、审批、办证紧密连接的整体机制。

邯郸市丛台区编委办供稿)

晋州市编委办

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市场新活力

    

    “放管服”改革是打开市场活力之门的“金钥匙”。2017年以来,石家庄晋州市以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坚持创新思路,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持续推动简政放权,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全市新增企业1374户、个体工商户3297户。

一、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一是坚持“简”字当头,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放权力度。近年来,先后批次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8项,承接78项,委托32项。截至目前,该市保留行政权力事项1172责任清单884项。公布县级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66项、县级初审转报行政许可事项1项、县级待国务院规范和明确的事项41项。二是清理中介服务,切断利益链条先后印发文件通知,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进行清理规范,做好上下衔接,确保相关调整事项落实到位。从根本上清除“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的“红顶中介”,切断其利益链条。截止目前,晋州市保留中介服务事项47项。三是实施清单管理体系完善工程,规范权力运行。在完成权责“两个清单”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公开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市场主体行政审批后续监管清单、市场监管随机抽查事项清单、12张清单,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清单管理制度四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务,标准化联合审批建立晋州市行政审批局承接21个部门137项行政审批事项,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承接8个部门25项行政审批事项。9镇1乡1个开发区建立便民服务室,实行“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办事效率,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二、放管结合,促进公开公正一是积极推行“前置”改“后置”。将307项工商登记前置全部纳入后置,推进证照分离。积极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名称核准,网上年报,使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二是改革登记流程,提高登记效率。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精简登记材料的基础上,实行登记事项限时办结制度,在登记注册服务登记窗口办理各类登记事项,办结时限不超过3个工作日,其中名称核准、备案、换照等简单事项不超过1个工作日三是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在坚持“便捷高效、公开透明、控制风险”原则基础上,对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目前已受理简易注销登记8户。四是实行“多证合一”。,在原来“八证合一”的基础上,该市实行“二十六证合一”实行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档管理,有效解决以前部门多次跑、材料重复交、办理时间长等问题,办理时限由过去的1个月缩短为3个工作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减证”带动“简政”。五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组织全市23个成员单位建立健全本部门市场主体名录库、检查人员名录库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布组织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三、坚持“优”字为本,提升服务水平。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以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为抓手,形成“实体、网上、移动、自助”四位一体的利企便民服务模式,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一是实体政务大厅面对面直观亲切实体政务大厅受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做到周到服务、微笑服务,让办事群众进一家门,办一揽子事。二是网上政务大厅键对键方便快捷做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所有行政审批材料全部实现网上传递、网上签批,涉及多部门审批事项实行“多头并进”联合审批,办事人员外出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浏览、签批文件三是移动大厅让“指尖上”的微政务更轻松依托“晋州政务”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成立了“晋州政务”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从网络新媒体到移动新媒体的变革与创新,办事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扫描关注二维码查询办理进展情况真正把政务服务装进市民口袋,实现动动手指查信息,足不出户享服务四是自助服务终端体验“点对点的智慧政务为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长时间排队等候问题,开发了集总台登记、自助申报、办事指南、办件查询、表格打印、办件表样、手机微信预约、评议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行政审批自助服务终端”,通过身份证识别,办事群众可实现自助填写审批表,扫描上传审批材料、打印表格回执、扫码查询办件进度等,大幅提升办事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

晋州市编委办供稿)

卢龙县全力打造

高效能行政审批服务平台

2017年以来,秦皇岛市卢龙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着力组建行政审批局,全力打造高标准、高品质、高效能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

一、立足“两个抓手”,推进行政审批局实质性运行。一是明确事项人员划转范围。坚持“硬抽人、抽硬人”,从发改、水务、民政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12名充实到卢龙县行政审批局,形成一支平均年龄33岁、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90%的专业队伍。将16个政府工作部门和事业单位承担的130项行政许可事项划入行政审批局,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职能、审批人员“三集中”。打破“公章围墙”,原9个部门的10枚行政审批印章由一枚行政审批专用章代替,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二是建立科学运行管理体系。推行“理事权、定流程、明责任、广评议、建制度、督成效、提水平”七步工作法,从人员考核、审批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逐项规范。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行政审批专用章管理使用办法等一系列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探索实施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行政审批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审管互动信息交流机制、审查员审核机制等审批与监管协调运行机制,建立行政审批与监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

二、抓好“三项工作”,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一是抓好划转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强与县发改、水务、财政等9个单位的对接,就事项划转、审批流程、申报材料、审批依据、办理时限等逐一校核,对划转事项逐一制定业务指导规范和审查细则,编印《办事指南》4500多份,《行政审批政策法规文件摘编》120多本。二是抓好审批流程再造工作。推行企业“一口式”服务模式、企业投资项目“一体化”审批方式、政府投资项目“一条龙”办理机制。同时,对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将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核准类)、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限分别由210个工作日压缩到47个工作日、160个工作日压缩到47个工作日、141个工作日压缩到46个工作日。三是抓好权力清单编制工作。根据市全面编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清理编制工作,制定目录清单与实施清单,明确事项名称、事项编码、事项类型、设定依据等37类,全部对外公开,确保规范审批、依法审批。

三、优化“四项服务”,放大改革成果。一是实行“最多跑一次”服务。按照即办事项、承诺事项进行分类,对不需要现场勘察、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听证的一般性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汇总,制定“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实现群众和企业到各职能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二是优化办事指引服务。按照审批流水线模式,结合划转事项,将服务大厅设置为建设项目审批、商事登记、房产交易、社会事务4个功能区:项目审批服务区实行“一口受理”,商事登记服务区分门别类设置4个审批窗口,房产交易服务区,按进驻单位设置6个窗口,社会事务服务区,按服务对象设置7个窗口。三是规范中介服务。加强中介超市建设,建立中介机构库,中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工作业绩全部对外公开,并建立了信用评价机制,对入库中介机构实行动态监管。截止目前,入库中介机构达到37家,涵盖工程设计、环评报告、岩土勘察、节能评估、可研报告等25个类别。四是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联动办理模式,用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查询、申请及跟踪办理事项,实现网上快速审批。通过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对建设项目审批全部实行网上申请、在线办理、联网审批、限时办结,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通过省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受理各类建设项目204个,总投资154.8亿元。

卢龙县编委办供稿)

涉县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近年来,邯郸市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线,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推行集中审批、网上审批和延伸审批,以行政审批权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效率和社会活力的“加法”。

一、先行先试,敢闯敢为,推进改革“快马加鞭

一是多方考察,大胆创新审批体制。为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根据市委、市政府在涉县开展设立行政审批局试点工作的要求,该县不等不靠,立即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编办、政务服务中心、法制办等部门多次到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廊坊固安、邢台威县等地取经求宝,为该县组建行政审批局提供借鉴。立足县情,对行政审批局的机构设置、职能划转、编制核定、人员调配、与上级部门的衔接等问题进行反复研究,成立了邢台市首家行政审批局。

二是多方比对,科学编制划转清单。为确保行政许可事项应划尽划,该县对县本级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经反复征求市审改办、市对口业务部门、县行政审批局、县法制办和原职能部门意见,借鉴天津滨海新区、威县等地做法,编制了划转行政审批局事项清单。河北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出台后,该县在全面梳理县本级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审批局承接能力,决定分三批完成划转工作,目前已划转158项(行政许可事项130项、关联事项28项),剩余事项逐批划转到位。

三是多头并进,综合推进三项改革。坚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与政务服务体制改革、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印发《关于综合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等三项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方案》、《关于转变政府职能补齐服务短板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提质提效实施方案》,搭建了“一个部门管审批,三个中心搞服务”的改革框架,实现了审批服务提速与便民服务提效的同频共振,增强了改革的叠加效应。

二、至微至显,善作善成,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一是搭平台,编制保障到位。根据行政审批局承担的职责职能和窗口设置情况,全县行政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编随事走”原则,坚持“三调两不调”工作法,即:有划转事项的部门必须调,机关调不出来的下属事业单位调,长期空编闲置不用的单位坚决调;编制使用紧张且无划转事项的单位不调,超编单位不调。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部门审批事项划转数量、业务办理数量情况,共为县行政审批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5名,切实保障了用编需求。

二是解难题,职责划转到位。根据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原县产权交易所、县招标交易中心的职责需整体划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有人员也应一并划转。实际工作中,由于原县产权交易所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原县招标交易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复杂,无法划转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决定将原县产权交易所、招标交易中心的人员调整到原主管部门其他事业单位,在一年过渡期内继续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确保了交易工作的连续性。

三是建队伍,人员配备到位。按照“招考一批、选调一批、抽调一批”的选人、用人原则,通过四级联考为行政审批局公开招录12名公务员,面向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调素质过硬、业务精通、原则性强、善于创新的工作人员15名,在对原部门近两年审批事项办件数量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从原审批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37名。通过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将由原来的280余人精减至70人,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四是调布局,窗口优化到位。对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将原先分散设立的的婚姻登记、社保医保、法律服务等便民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一个楼层,行政审批事项按功能分类,划定为投资项目事务区、企业设立事务区、交通城管事务区、经济社会事务区、文教计卫事务区、涉农服务事务区、垂管部门入驻区、审批服务代办区8个功能区,实行区域化办公,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提质提效,利民利企,实现改革“目标初心

一是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坚持“四个注重”,提速行政审批,即:注重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阶段式审批;注重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注重审批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注重规范中介服务管理,肃清“红顶中介”,建立“中介超市”。切实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将已划转的158项审批事项涉及的297部法律法规辑印成册,列出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廉政风险清单,并为每名审批人员配备《常用法律法规全书》和《司法解释全书》,促进了依法审批、规范审批、廉洁审批。通过压流程、减环节、提效能,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69天压缩至45天,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96天压缩至60天,即来即办事项达53项。

二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坚持补齐“三块短板”,提质政务服务,即:推进三级政务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补齐政务服务标准化“短板”;推进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平台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补齐智慧政务网络化“短板”;推进政务服务惠民举措制度化、精准化建设,补齐惠民服务精准化“短板”。依托邯郸“市民网”,完成了市、县、乡、村基础网络的无缝衔接,涉及便民利企的361项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各级中心,让群众“推开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强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列出了“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清单117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6年涉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成为全市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县级政务服务中心。

三是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坚持“三个统一”提效交易活动,即:统一制度规范,制定出台《涉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科学划分项目统一受理区、信息发布区、招标代理服务区、封闭式的开标评标区等功能区,营造了公开透明的制度环境。统一交易流程,按照进场交易项目“八统一”要求,着重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监督机构或行政监管部门进场后的程序严格把关。统一运行管理,联通省、市、县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并依托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设立专家抽取终端,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2016年9月至今组织各类交易活动307项,节约财政资金9600多万元。

涉县编委办供稿)

理论研讨

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要有新作为

机构编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研究谋划体制机制、确定权力和责任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对机构编制部门提出的新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作为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设计院”、“先遣队”、“尖刀班”,应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把“明方向”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首要前提

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机构编制部门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思考,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放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去推进,放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目标中去落实,抬高站位,放宽眼界,跳出机构编制看机构编制,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新时代的新作为。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为改善民生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发展趋势,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

适应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入研究党的领导的实现形式,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构筑新时代基层党建新格局,从体制上保证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要深入研究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司法、监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实现;要深入研究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涉及到的机构编制问题,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从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上保证党的领导。

    二、把“严管理”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定海神针

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的程序。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凡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要按规定程序向机构编制部门专题申请,由机构编制部门依法依规依程序办理,或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管理权限报本级或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党委、政府审批。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讲话,凡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必须事先征求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部门不得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以各种方式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增加编制、调整职能。不得把设置机构、明确领导职数、配备编制等作为达标、评比、考核的条件。建立完善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不允许以改革之名增编制、增机构、增经费。

守住“机构编制总量”的底线执行编制使用核准制度强化机构编制前置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由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编制核准,以单位空编节编为前提,严把进人第一关口从源头上遏制超编进人。严把进人总阀门结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对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增减变化及时登录信息,全面准确掌握机构编制和人员总量。格审核年度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计划军转干部和随迁随调家属安置计划,确保在编制限额内进人,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建立机构编制“总量控制”预警机制,防止超编问题造成“历史性沉淀”,做到无编不进人、无计划不进人、进人先核编,切实控住、控好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

强化“编制就是法律”的思维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非常强,机构编制干部必须熟悉、掌握、用好各项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绝不触碰机构编制纪律“高压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机构编制方面的政策规定,强化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工作理念。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制度的执行落实,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印发的《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政策法规,执纪必严,违规必究,坚决克服机构编制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把“善创新”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挖潜举措

盘活存量,科学“调”编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以及工作发展要求,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职能弱化、任务减少的单位因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全部予以核减,事业单位闲置较长、较多的事业编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精简。对工勤、辅助等岗位人员,按照职能转变和政事、事企分开的要求,人员实行“只出不进”、“退一收一”。

创新方式,合理“试”编。为推进人才战略,建立并使用周转编制试用制度。主要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中收回的编制中调剂,专门用于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满编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编制无法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待本单位自然减员空出编制后,将周转编制收回。

优化结构,规范“用”编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结合各项综合改革任务,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在机构设置上,坚持撤一建一的原则,加大职能和机构整合力度,依法调整优化部门三定方案。在编制管理上,坚持只减不增、减调结合的原则,统筹编制资源使用,根据各单位职能变化统筹考虑、动态调整。坚持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将编制资源更多地投向市场监督、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

    四、把“掌好舵”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固本强基

吃透上情,提升机构编制干部把握大局的能力。机构编制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性专、综合性高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对新时代机构编制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吃透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要求,精准把握党委、政府决策意图,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要立足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来调整机构编制资源,从全局和整体上思考和筹划机构编制工作,发挥好编制部门管理服务职能

摸清下情,提升机构编制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随着机构编制部门职能和任务的拓展,机构编制部门已经从“保管员”转变为“改革生力军”,各项改革叠加,做好机构编制服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机构编制干部不断强化调查研究的能力。要沉得下去,对每一项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形成有前瞻性、参考性报告,便于领导决策,使改革能够符合党委政府决策意图,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敢于当担,提升机构编制干部推进落实的能力。机构编制工作事关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工作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突出,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机构编制干部队伍要敢于担当、不辱使命,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劲头直面问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顺应新时代改革步伐,坚定改革信心,砥砺改革勇气,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使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利国利民。

唐山市编委办黄敬东供稿)



信息来源:河北省编办
责任编辑:综合处